浙江升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人才是核心

―――“党的雨露润升华”系列报道之五  “做企业,令人头痛的事物很多,融不到资金会头痛,技术不精湛会头痛,市场打不开会头痛,但最伤脑筋的还是人,人才缺乏了头更痛。”升华集团董事长夏士林十三年来创业历程的感触很多,他对人才的理解自有其独到之处。

人才=人品+能力+努力+学习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求贤纳士的典故:蜀汉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才有后来的三国鼎立。而这种典故在升华集团成长之初也有翻版。1989年初,夏士林身负重任,提任当时德清县第二生物化学厂(升华集团的前身)的第四任厂长。然而使这位新厂长措手不及的是,不但这家小厂奄奄一息,而且连原有的技术人员都走了。要重新启动这个小厂,恢复生产,总得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于是,夏士林首先想到的是以前的那几位高工,为了请到对方,他甚至不顾当时周边地区交通的不便,奔赴上海数次才终于如愿以偿。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不少有志之士汇聚在他的周围,帮助成就升华事业。

  怎样识别人、引进人、用好人、留住人,升华集团决策层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念。公司董事长夏士林就用连加的形式给人才进行了“定义”:人品+能力+努力+学习。任何人要想加盟升华,成为升华大家族中的一员,他的学历并不是最主要的条件,而首要的是他的人品,其次是他的工作能力、努力程度等。

人才是企业奋进之帆

  升华集团自步入成长期以来,企业规模有了飞跃式的增长,成为拥有总资产达19亿元的国家大型企业。这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管理与技术人员功不可没。

  在升华已形成一个规矩就是:引进项目之前先找人。再好的项目,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主持就不会轻易地引进。一家企业,或大或小,都要由具有一定专长的人去经营、去管理,市场要有精明之人去开拓,生产技术要有相当水平的人去主持和开发。但是这些岗位并非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用人理念就是能者上庸者下,任人惟贤。并且建立了健全的人才创业激励机制。公司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创业平台,帮助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对那些表现特别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有的甚至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公司股份。各个部门、不同岗位之间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的竞争氛围,为了激发他们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公司还出台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奖励制度。去年九月,集团控股企业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就制定了升华集团的第一部最具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

  为了使引进的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公司为他们尽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原有的升华世纪公寓的基础上,又新添置了许多娱乐场所和运动器材,让他们在辛勤工作之余,尽情地放松自己。

打造学习型的团队

  一个品德、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他一旦如愿以偿地在升华找到了归宿,除了努力工作之外,学习是他的第二项修练。

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人不学要落后。现在,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革的节奏和知识的更新在加快,一个全新的学习型社会也在形成。升华集团高层管理者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失时机地确立了打造学习型团队的目标,尽量为公司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仅过去的一年中,公司就专门邀请浙江大学等省内外著名院校的高级教授,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举行了各类专业知识大型培训活动10多场。而且,公司还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实施“育研”计划,即委托浙工大为公司专门培养一批生物制药过程硕士,主要采取在职不离岗的方式,请主讲老师到企业来授课,条件允许的则让他们到浙工大里带着攻关课题去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升华集团控股的各企业参加自学考试的已逾百名。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人才匮乏的阵痛之后的升华,求贤若渴,对教育更是倍加支持。对周边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源源不断;最近,公司又决定每年资助德清县内100名优秀贫困生。一股股“资金流”惠及莘莘学子。

  编后语:经济的全球化正在全球蔓延。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人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变化,是它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踪:“产品是基础、技术是根本、市场是关键、管理是保障、人才是核心”。这一点是升华人永远秉持的经营理念。在党的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蓬勃成长的升华集团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